第168章柳暗花明
当黄连青说屯门城寨的炳爷曾经找过黄子荣的时候,安邦立马就意识到对方对黄家是有所求的,所以他顿时就精神了,一股八卦之火熊熊燃烧。 “炳爷找你爸爸······” “屯门城寨,大部分人都处在穷困阶段,炳爷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打算领着城寨的人摆脱这种生活状况,他想进入走私这个行业,这一点和你的想法非常相似,但结果是我爸爸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安邦问道:“差哪了?” 黄连青冷冷的瞥了他一眼:“城寨拿不出什么钱来,打算以出人出力的方式进入走私行业,然后来换取一定比例的股份,不过,不好意思了,我们家里的船务公司不缺人也不缺力所以只好拒绝了他,一分钱都不想拿就想进入这么暴力的行业,天上哪来那么多的馅饼?以后,要是让我知道谁打算空手套白狼,那不好意思了,我们肯定会一脚把他给踢开” “咳咳,咳咳”安邦突然咳嗽起来,眼神四处游走,脸蛋子上浮现出一抹尴尬的表情,他总觉得黄大小姐的话亦有所指。 黄连青狐疑的盯着他,问道:“你怎么了?” “没,没什么,鸡汤有点咸,呛嗓子了”安邦胡扯了两句后,一本正经的问道:“你觉得,炳爷对于想进入走私行业的渴望有多大?” “非常迫切!他们城寨的生活来源多属于自产自销,城寨里自成体系,这么一来再经济上他们就会经常处于捉禁见肘的状况,城寨对外唯一的来源就是毒品生意,但这一行最近几年港岛打击的力度非常大,你没看那些大社团都已经舍去毒品生意了么,所以城寨的日子不太好过,特别希望能够转型,但社团是不会带着他们玩的,炳爷就只能求到我们黄氏船务头上了,不过可惜的是,我们对他全无兴趣,至于你······”黄连青很感慨,安邦入行从来没有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可偏偏一场绑架案,却改变了他们的走私格局。 安邦听完之后,沉默了。 赵援朝救不救这个问题不用去想,答案肯定就一个,可要是因为赵援朝而放弃一部分走私利润的话,大圈能甘心么,不是安邦舍不得,他现在最穷的时候七十万美金都敢往出拿,但如果拉屯门城寨入局,那这件事的影响可就太长远太大了。 看着安邦捉摸不定的表情,黄连青如此聪明的女人几乎瞬间就洞穿了他的心思:“你想让城寨的人和你联合在一起,做走私?” “你好美丽,好智慧哦······” 黄连青瞪了他一样说道:“如果你权衡不了的话,我觉得你答应,倒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怎么说?”安邦连忙问道。 “你知道城寨有多少人么?不止十万,你知道这些人意味的是什么嘛,可以说,炳爷想知道香港任何一个地方的风吹草动,他都能用一个电话就可以查得到,就比如他可能此时已经知道我就在你的病房里,也知道你曾经救过李泽明还有我”黄连青这个女人非常的可怕,对安邦来讲一团乱麻的事,在她的嘴里轻易就能给分析的条理分明:“你和城寨搭上关系,就相当于在香港多了无数双眼睛,我们的船务公司不缺人不缺力,但你们大圈有这些么······要不是因为上次绑架案,如果让我们来选择一个合作伙伴的话,十个大圈绑在一起都抵不上一个屯门城寨” “我就没有点个人魅力什么的嘛”安邦斜了着眼睛问道。 “呵呵······” 八十年代香港在蓬勃发展的时候,尖沙咀就已经是发展的前沿阵地了,数不清的商业机构开始扎根在此,数栋高楼拔地而起,俨然一副欣欣向荣的架势,周相晓初到香港混社团开建和兴和的时候,就看出来如果有一天香港腾飞了,那尖沙咀绝对是其中一只翅膀。 所以和兴和刚发展壮大他就毫不犹豫的占据在了尖沙咀,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牢牢的咬住了这一块蛋糕。 这独到狠辣的眼光,让香港不少老牌社团人士都佩服的很! 和兴和的总堂就在尖沙咀最繁华的一栋写字楼的上面三层,而整栋楼都属于和兴和的产业,并且这楼里大部分的公司,都同和兴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楼前,停着一排豪华的轿车,清一色的黑颜色,奔驰,宝马和日产还有劳斯莱斯最为常见。 “看看人家这社团发展的,再看看我们”徐锐又感慨了,拍着破面包的方向盘说道:“什么时候能让我也能过过瘾呢,我的要求也不高,就别让我开一辆喇叭不响哪都响的车就行了” 王莽躺在后面淡淡的说道:“你忘了刚来香港你在码头扛包的时候了?你那时就是个泥腿子,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开上四个轮子的车么?” “没想过,但我也不想开这么破的玩意,你们谁试试?开一圈下来浑身骨头架子都要散了,么的都赶上震动按摩了”徐锐埋怨着嘀嘀咕咕的时候,那栋写字楼里一个人影走了过来,到这边后拉开车门坐了进去。 “人要出来了,莽子,不知道这个亮仔在和兴和是什么身份,怎么跟一帮大佬在上面开会呢?”林清雄说道。 车里的人顿时全都坐了起来,扒开车窗看向外面。 安邦让王莽处理这个亮仔的事后,他就开始查这个人了,通过范旺的关系他们得知这个亮仔每天都会来到尖沙咀的这栋写字楼里,于是今天就盯了过来。 写字楼下,亮仔跟着跛龙走出来后,伸手拉开车门:“龙哥,请” 两人上了车,跛龙问道:“大圈那边怎么样了?听说跟越南人干的挺狠,昨天他们有人去了屯门,杀了两个鬼佬?” “对,比这更狠的是,大圈有一个人被城寨给扣住了,听说他们带了钱去提人,但炳爷没放·······阮富春也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