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九五四 势如破竹(10)
淮阴在望,杨延广长舒一口气。
他迫不及待调整飞行高度,将前方视野放开,目光透过薄薄云雾,再度亲眼见到了如绸如带,在广阔大地上蜿蜒流淌的淮河。
渡过这条无垠大河,进入淮南地界,他们就会基本获得安全保障。
回头看了一眼仿佛没有尽头的官道及官道两侧,是似乎同样没有尽头的行军队伍,哪怕相距颇远,杨延广也能通过队伍的慌乱匆匆,察觉到笼罩在每名将士心头的恐惧不安。
杨延广赶紧让人粗略点校一下兵马。
他急不可耐的想要知道,这回他还能带多少将士回到淮南,那是他维护吴国周全的保证,决定着吴国安危。要知道,吴国的敌人并非只有大晋与秦国,还有岭南的刘牧之、刘新诚父子。
先前杨氏与刘氏争夺楚地,后者为前者所败,闹了个灰头土脸,加之地盘不太大,处境可谓凶险。
但杨氏还来不及攻灭刘氏,中原之争便已开始,只能调集大军北上。原本吴国力量强大,杨氏未将刘氏放在眼里,但如今吴国在中原损失惨重,就难保刘氏不趁机兴风作浪。
“我们还有多少兵马?”
“王上容禀,侍卫亲军基本都在,藩镇军有近两万将士!”
杨延广再度长舒一口气,这回能带着八万将士从淮阴渡河南归,已是符合他的预期。
毕竟他们这股人马就有八万,临淮还会有南归将士,再加上其他小股部曲,如果不出意外,这次拢共能有十多万将士回到吴国。
十多万人,不少了。
当真不少吗?
杨延广的轻松只维持了一瞬,下一刻便心情沉痛,几乎是痛不欲生。他想到了当初北进中原那会儿。彼时,大军浩浩荡荡渡河北上,每一路大军都不下十几万,加在一起可是有五六十万之众!
而今呢?
六十万大军只剩了十几万人,而他刚刚还在为此感到幸运!
可悲,可叹。
可见他们在中原的这场征战,到底是经历了怎样的绝望。
“王上不必忧心,不出三年,我们还会再杀回中原!铁索连舟浮桥已经搭好,请王上下令全军渡河!”杨德明在旁大声进言。
他敢大声说话,是因为有底气。
这份底气来之不易:淮阴城前没有晋军拦路!
之前攻打淮阴的晋军被击退,现在这里是安全的,正因如此,淮阴守军才能抢先搭建好铁索连舟浮桥。在眼下这种近乎全军皆溃的战局中,淮阴守军为他这个统帅挣到了一些颜面。
这份尊严分外宝贵。
“渡河!立即渡河!”杨延广收敛心神,断然下令。
无论如何大军总算是成功撤到了淮阴,只要渡过淮河便算是安全,届时有对岸的吴军接应,依仗地势,他们要挡住后面追击的晋军并不难,大不了毁掉浮桥就是。
杨延广放眼望去,果然看到了正在渡口对岸集结的吴军,人数虽然不多,大抵只有近万之众,但行动迅速精气神不错。这近万人要守住渡口的确不难。
八万人渡河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浮桥只有那么宽,大伙儿不可能一拥而上,要是秩序混乱相互挤压推搡,不仅会有很多人掉入河中,效率也必然底下。
好在浮桥有三座,这大大拓宽了众将士的求生之路,才不至于让将士们为了争抢一个独木桥而丧失理智。
杨德明一顿指挥调度,将士们分别向三座浮桥汇聚,没用多久,前队便踏上浮桥飞奔向对岸。
过桥的将士们兴高采烈,简直比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还要激动,杨延广等人亦不免满面喜色,眼中充满希望。
但随着一份份军报从身后传来,杨延广就再也没法保持开心。不仅是他,所有听到身后情况的吴国官将,都禁不住心急如焚。
消息很简单:晋军大举来袭!
他们一路逃到淮阴,本来就被晋军咬着尾巴,一路算是边走边战,只不过双方距离越拉越开,彼此相隔已有三四十里。
杨延广原以为他们甩开了晋军,可以安然渡河。不曾想,在他们即将渡河的时候,身后这些晋军竟然把速度提升了上来,挡在他们面前的一些吴军也无法像之前那样拦住他们!
除此之外,从淮阴城退走的晋军再度东进,轻装简行速度飞快,虽然距离渡口尚有一段不短的路程,但威胁依然不小。
形势之难不止于此。
最关键的是,他们撤到淮阴这一路上未曾见到的反抗军精骑,现在出现了。各路奔着淮阴而来的晋军中,就数这股精骑速度最快,原本落在最后面,眼下已是跟吴军相距最近
其威胁最大!
“王上,下令将士结阵迎战吧!大军若是被晋军半渡而击,必然全军崩溃,没有上桥的将士就会沦为砧板上的鱼肉,再也无法上桥!”王载急忙进谏。
“当务之急,必须要有部曲断后,至少得挡住晋军精骑,为大队人马争取渡河时间!”韩守约紧跟着出声。
杨延广看向杨德明。
杨德明眼神闪躲,不敢直视杨延广。
杨延广怒气渐盛。
“连番败战一路奔逃,敌军势盛我们式微,将士早无战心,如今浮桥就在眼前,三军皆欲夺路求生,哪里还有士气断后搏命?”这时,杨大将军的声音冷不丁响起,道出了最冷酷最残忍的事实。
“闭嘴!”杨延广转头怒喝,目光凶狠如欲杀人。
呵斥完杨大将军,他死死盯着杨德明:“你亲率两万将士布阵,迎击晋军骑兵,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坚持到大队人马渡河!
“我们绝不能被他们咬住尾巴,亦不能让他们趁机渡河南下!社稷存亡在此一战,你若是敢战败,本王决不轻饶!”
杨德明只得抱拳而去。
“事已至此,你们注定是要败亡,吴王何必苛责部下?不如放开约束,就地请降,这样还能死得有尊严一些。”
一个漠然而高渺的声音忽地降临,在杨延广等人耳畔如雷炸响,回荡不休经久不绝。
众人转头看向西方。
他们看到了赵宁。
带着大群王极境高手,如仙人一般闪电临近的赵宁。
赵宁此时出现,即意味着大局已定。
备受羞辱的杨延广五官抽搐,恼羞成怒。赵宁在这个时候称呼他为吴王,戏谑不屑之意可谓是分外明显。但他再怎么愤怒,也无法轻举妄动,冒冒失失地向赵宁出手。
“宁小子!你休要猖狂!本王还没有败!你大言不惭什么?!”杨延广恶狠狠地盯着在千步之外停下的赵宁,恨不得指着对方破口大骂。
被大晋王极境高手们众星拱月的赵宁,负手而立风仪出尘,闻言淡淡地道:“孤不过是陈述事实而已,何来大言不惭之说?再者,孤就算是猖狂,那便猖狂了,吴王又能如何?”
杨延广气得七窍生烟,脸色泛绿,每一根颤抖的汗毛都在表达他内心的痛苦。
他不能不痛苦。
若是平时,赵宁无论说什么都不可能让他情绪失控,甚至无法撼动他的心理防线。
但如今吴国战败,吴军折损了七七八八,就连亡命奔逃想要求个生路都不可得,杨延广本就痛苦不堪,又如何还能忍受赵宁这番高高在上,视他若蝼蚁粪土的姿态?
若非自身修为不济,杨延广立时就会跟赵宁拼命。
修为不济也就罢了,打仗还没打过,眼下落得个穷途末路的下场,杨延广到底还是个有自尊心的,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嘴硬,故而气得越来越难受越来越心痛。
他浑身都在发抖。
倘若如今还是国战时期,杨延广不曾称王,是沙场悍将的身份,面对的是天元将领,悲愤交加之下,他说不定会仰天大吼一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然后横刀自刎。
主忧臣辱,杨延广被赵宁奚落得五脏欲焚,王载当然得站出来替君王找回场面,他立时向前一步,先是发出一声轻蔑的冷笑,乜斜赵宁一眼,继而仰首挺胸口绽莲花:
“中原之争打到现在,你赵宁能够略占上风,不过是时运相助而已,有什么值得骄傲自满的?就算是一头猪,时运到了,也能被飓风吹到天上去。
“退一步说,纵然你赵宁最后侥幸赢了中原之战,那也不过是一时一地之功而已,这种时候就得意忘形,无论心胸还是志气都不值一提,注定难成大器。
“此战吴国虽然不幸落败,但全因魏氏背信弃义,张京丧心病狂,一时之败非战之罪,不过是时运暂时不济而已。以吴国粟米之丰州县之富,假以时日必能再拥百万甲士,征伐中原!
“你赵氏倒行逆施,不遵圣人之言,不循王道教化,只知道煽动刁民犯上作乱,实为祸国殃民之辈,天下大乱之罪魁祸首!若非如此,四海之内岂能群雄并起?
“可笑事到如今,你还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胜,就自满不已喜形于色,全然不知天下大势如何,真是鼠目寸光之辈,愚蠢无知之人,我王羞于与你言谈!”
王载这番话说得流利无比、格外顺畅,加之语调铿锵、字字有力,落在吴国君臣眼中当真是份量十足,引得他们精神振奋、腰杆挺直,仿佛自身掌握了真理,来日必将坐拥天下。
赵宁的神色很简单。
他什么神色都没有。
就像是听到蚊虫嗡嗡作响,一如面对鹦鹉学舌。
这种罔顾事实、颠倒黑白的发言,说得再有气势,也不过是贻笑大方罢了,落在赵宁耳中跟野狗乱叫没有区别,毫无价值可言,完全无法让他在意。
他是一个胸有天下,脚踏实地去为苍生战斗的人,也是一个到达天门之前,看见过星辰大海的准天人境修行者,哪有心思去在乎这些?
太阳会在乎鸟叫吗?明月会在意蝉鸣吗?大家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存在,彼此差距比云泥之别还大,有什么交流的必要与可能?
赵宁但凡是就王载刚刚的话跟对方辩论一句,那都是降低了自身的格调,侮辱了自己的智慧,把自己变得跟对方一样愚蠢无知,输得彻彻底底。
所以赵宁的反应同样简单。
他的嘴里只说出了一个词:“聒噪。”
他的手上只有一个动作:挥刀。
无论是开口说话还是伸手挥刀,赵宁都做得格外随意,云淡风轻不惹尘埃,跟轻挥衣袖拂开飘到面前的落叶没有区别。
他这一刀的效果也没甚么惊艳的地方。
不过是杀了一个人而已。
杀的人当然是王载。
刀气不长不短不宽不窄不快不慢,在所有吴国王极境高手都来不及反应、阻拦,亦或是无心救援的情况下,刚好把王载从身体中线劈成了两半!
那一瞬间,王载神色僵硬,目光凝滞,眸底还有一丝茫然。
他似乎是神游天外,不确定这一刹那发生了什么;他好像是还打算侃侃而谈挥斥方遒,不相信自己就这样突兀地,毫无预兆地,轻描淡写地被人取了性命。
哗啦,他身体中花花绿绿的脑浆、脏腑,合着鲜血掉落而出,跟尸体一起从半空下坠,砸在了淮河边的旷野里,跟杂草混在了一起。
从此,世上再无吴国太傅王载这个人。
他迫不及待调整飞行高度,将前方视野放开,目光透过薄薄云雾,再度亲眼见到了如绸如带,在广阔大地上蜿蜒流淌的淮河。
渡过这条无垠大河,进入淮南地界,他们就会基本获得安全保障。
回头看了一眼仿佛没有尽头的官道及官道两侧,是似乎同样没有尽头的行军队伍,哪怕相距颇远,杨延广也能通过队伍的慌乱匆匆,察觉到笼罩在每名将士心头的恐惧不安。
杨延广赶紧让人粗略点校一下兵马。
他急不可耐的想要知道,这回他还能带多少将士回到淮南,那是他维护吴国周全的保证,决定着吴国安危。要知道,吴国的敌人并非只有大晋与秦国,还有岭南的刘牧之、刘新诚父子。
先前杨氏与刘氏争夺楚地,后者为前者所败,闹了个灰头土脸,加之地盘不太大,处境可谓凶险。
但杨氏还来不及攻灭刘氏,中原之争便已开始,只能调集大军北上。原本吴国力量强大,杨氏未将刘氏放在眼里,但如今吴国在中原损失惨重,就难保刘氏不趁机兴风作浪。
“我们还有多少兵马?”
“王上容禀,侍卫亲军基本都在,藩镇军有近两万将士!”
杨延广再度长舒一口气,这回能带着八万将士从淮阴渡河南归,已是符合他的预期。
毕竟他们这股人马就有八万,临淮还会有南归将士,再加上其他小股部曲,如果不出意外,这次拢共能有十多万将士回到吴国。
十多万人,不少了。
当真不少吗?
杨延广的轻松只维持了一瞬,下一刻便心情沉痛,几乎是痛不欲生。他想到了当初北进中原那会儿。彼时,大军浩浩荡荡渡河北上,每一路大军都不下十几万,加在一起可是有五六十万之众!
而今呢?
六十万大军只剩了十几万人,而他刚刚还在为此感到幸运!
可悲,可叹。
可见他们在中原的这场征战,到底是经历了怎样的绝望。
“王上不必忧心,不出三年,我们还会再杀回中原!铁索连舟浮桥已经搭好,请王上下令全军渡河!”杨德明在旁大声进言。
他敢大声说话,是因为有底气。
这份底气来之不易:淮阴城前没有晋军拦路!
之前攻打淮阴的晋军被击退,现在这里是安全的,正因如此,淮阴守军才能抢先搭建好铁索连舟浮桥。在眼下这种近乎全军皆溃的战局中,淮阴守军为他这个统帅挣到了一些颜面。
这份尊严分外宝贵。
“渡河!立即渡河!”杨延广收敛心神,断然下令。
无论如何大军总算是成功撤到了淮阴,只要渡过淮河便算是安全,届时有对岸的吴军接应,依仗地势,他们要挡住后面追击的晋军并不难,大不了毁掉浮桥就是。
杨延广放眼望去,果然看到了正在渡口对岸集结的吴军,人数虽然不多,大抵只有近万之众,但行动迅速精气神不错。这近万人要守住渡口的确不难。
八万人渡河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浮桥只有那么宽,大伙儿不可能一拥而上,要是秩序混乱相互挤压推搡,不仅会有很多人掉入河中,效率也必然底下。
好在浮桥有三座,这大大拓宽了众将士的求生之路,才不至于让将士们为了争抢一个独木桥而丧失理智。
杨德明一顿指挥调度,将士们分别向三座浮桥汇聚,没用多久,前队便踏上浮桥飞奔向对岸。
过桥的将士们兴高采烈,简直比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还要激动,杨延广等人亦不免满面喜色,眼中充满希望。
但随着一份份军报从身后传来,杨延广就再也没法保持开心。不仅是他,所有听到身后情况的吴国官将,都禁不住心急如焚。
消息很简单:晋军大举来袭!
他们一路逃到淮阴,本来就被晋军咬着尾巴,一路算是边走边战,只不过双方距离越拉越开,彼此相隔已有三四十里。
杨延广原以为他们甩开了晋军,可以安然渡河。不曾想,在他们即将渡河的时候,身后这些晋军竟然把速度提升了上来,挡在他们面前的一些吴军也无法像之前那样拦住他们!
除此之外,从淮阴城退走的晋军再度东进,轻装简行速度飞快,虽然距离渡口尚有一段不短的路程,但威胁依然不小。
形势之难不止于此。
最关键的是,他们撤到淮阴这一路上未曾见到的反抗军精骑,现在出现了。各路奔着淮阴而来的晋军中,就数这股精骑速度最快,原本落在最后面,眼下已是跟吴军相距最近
其威胁最大!
“王上,下令将士结阵迎战吧!大军若是被晋军半渡而击,必然全军崩溃,没有上桥的将士就会沦为砧板上的鱼肉,再也无法上桥!”王载急忙进谏。
“当务之急,必须要有部曲断后,至少得挡住晋军精骑,为大队人马争取渡河时间!”韩守约紧跟着出声。
杨延广看向杨德明。
杨德明眼神闪躲,不敢直视杨延广。
杨延广怒气渐盛。
“连番败战一路奔逃,敌军势盛我们式微,将士早无战心,如今浮桥就在眼前,三军皆欲夺路求生,哪里还有士气断后搏命?”这时,杨大将军的声音冷不丁响起,道出了最冷酷最残忍的事实。
“闭嘴!”杨延广转头怒喝,目光凶狠如欲杀人。
呵斥完杨大将军,他死死盯着杨德明:“你亲率两万将士布阵,迎击晋军骑兵,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坚持到大队人马渡河!
“我们绝不能被他们咬住尾巴,亦不能让他们趁机渡河南下!社稷存亡在此一战,你若是敢战败,本王决不轻饶!”
杨德明只得抱拳而去。
“事已至此,你们注定是要败亡,吴王何必苛责部下?不如放开约束,就地请降,这样还能死得有尊严一些。”
一个漠然而高渺的声音忽地降临,在杨延广等人耳畔如雷炸响,回荡不休经久不绝。
众人转头看向西方。
他们看到了赵宁。
带着大群王极境高手,如仙人一般闪电临近的赵宁。
赵宁此时出现,即意味着大局已定。
备受羞辱的杨延广五官抽搐,恼羞成怒。赵宁在这个时候称呼他为吴王,戏谑不屑之意可谓是分外明显。但他再怎么愤怒,也无法轻举妄动,冒冒失失地向赵宁出手。
“宁小子!你休要猖狂!本王还没有败!你大言不惭什么?!”杨延广恶狠狠地盯着在千步之外停下的赵宁,恨不得指着对方破口大骂。
被大晋王极境高手们众星拱月的赵宁,负手而立风仪出尘,闻言淡淡地道:“孤不过是陈述事实而已,何来大言不惭之说?再者,孤就算是猖狂,那便猖狂了,吴王又能如何?”
杨延广气得七窍生烟,脸色泛绿,每一根颤抖的汗毛都在表达他内心的痛苦。
他不能不痛苦。
若是平时,赵宁无论说什么都不可能让他情绪失控,甚至无法撼动他的心理防线。
但如今吴国战败,吴军折损了七七八八,就连亡命奔逃想要求个生路都不可得,杨延广本就痛苦不堪,又如何还能忍受赵宁这番高高在上,视他若蝼蚁粪土的姿态?
若非自身修为不济,杨延广立时就会跟赵宁拼命。
修为不济也就罢了,打仗还没打过,眼下落得个穷途末路的下场,杨延广到底还是个有自尊心的,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嘴硬,故而气得越来越难受越来越心痛。
他浑身都在发抖。
倘若如今还是国战时期,杨延广不曾称王,是沙场悍将的身份,面对的是天元将领,悲愤交加之下,他说不定会仰天大吼一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然后横刀自刎。
主忧臣辱,杨延广被赵宁奚落得五脏欲焚,王载当然得站出来替君王找回场面,他立时向前一步,先是发出一声轻蔑的冷笑,乜斜赵宁一眼,继而仰首挺胸口绽莲花:
“中原之争打到现在,你赵宁能够略占上风,不过是时运相助而已,有什么值得骄傲自满的?就算是一头猪,时运到了,也能被飓风吹到天上去。
“退一步说,纵然你赵宁最后侥幸赢了中原之战,那也不过是一时一地之功而已,这种时候就得意忘形,无论心胸还是志气都不值一提,注定难成大器。
“此战吴国虽然不幸落败,但全因魏氏背信弃义,张京丧心病狂,一时之败非战之罪,不过是时运暂时不济而已。以吴国粟米之丰州县之富,假以时日必能再拥百万甲士,征伐中原!
“你赵氏倒行逆施,不遵圣人之言,不循王道教化,只知道煽动刁民犯上作乱,实为祸国殃民之辈,天下大乱之罪魁祸首!若非如此,四海之内岂能群雄并起?
“可笑事到如今,你还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胜,就自满不已喜形于色,全然不知天下大势如何,真是鼠目寸光之辈,愚蠢无知之人,我王羞于与你言谈!”
王载这番话说得流利无比、格外顺畅,加之语调铿锵、字字有力,落在吴国君臣眼中当真是份量十足,引得他们精神振奋、腰杆挺直,仿佛自身掌握了真理,来日必将坐拥天下。
赵宁的神色很简单。
他什么神色都没有。
就像是听到蚊虫嗡嗡作响,一如面对鹦鹉学舌。
这种罔顾事实、颠倒黑白的发言,说得再有气势,也不过是贻笑大方罢了,落在赵宁耳中跟野狗乱叫没有区别,毫无价值可言,完全无法让他在意。
他是一个胸有天下,脚踏实地去为苍生战斗的人,也是一个到达天门之前,看见过星辰大海的准天人境修行者,哪有心思去在乎这些?
太阳会在乎鸟叫吗?明月会在意蝉鸣吗?大家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存在,彼此差距比云泥之别还大,有什么交流的必要与可能?
赵宁但凡是就王载刚刚的话跟对方辩论一句,那都是降低了自身的格调,侮辱了自己的智慧,把自己变得跟对方一样愚蠢无知,输得彻彻底底。
所以赵宁的反应同样简单。
他的嘴里只说出了一个词:“聒噪。”
他的手上只有一个动作:挥刀。
无论是开口说话还是伸手挥刀,赵宁都做得格外随意,云淡风轻不惹尘埃,跟轻挥衣袖拂开飘到面前的落叶没有区别。
他这一刀的效果也没甚么惊艳的地方。
不过是杀了一个人而已。
杀的人当然是王载。
刀气不长不短不宽不窄不快不慢,在所有吴国王极境高手都来不及反应、阻拦,亦或是无心救援的情况下,刚好把王载从身体中线劈成了两半!
那一瞬间,王载神色僵硬,目光凝滞,眸底还有一丝茫然。
他似乎是神游天外,不确定这一刹那发生了什么;他好像是还打算侃侃而谈挥斥方遒,不相信自己就这样突兀地,毫无预兆地,轻描淡写地被人取了性命。
哗啦,他身体中花花绿绿的脑浆、脏腑,合着鲜血掉落而出,跟尸体一起从半空下坠,砸在了淮河边的旷野里,跟杂草混在了一起。
从此,世上再无吴国太傅王载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