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重返1977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一十四章 触礁

第二百一十四章 触礁

    1984年确实是一个奇妙又有活力的年份。

    作为政策落地的关键年份,在这一年的年中,改革开放度过了充满争议的初期阶段。

    在“松绑”、“放宽”这样群潮澎湃的呼吁声中,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中。

    厂长负责制开始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得到贯彻试行。

    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商店和销售点,国家也开始允许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

    于是市场经济的幽灵安然降临共和国的大地,承载历史的方向盘已然完全确定了方向,油门已经踩下,一个物质化的年代注定要迎面而来。

    也就从而出现了那破釜沉舟,不惜堵上全部,为“健力宝”争取到“奥运指定饮料”的李经纬。

    出现了将职工收入与工作量挂钩。被媒体称作“第一个打破‘铁饭碗’厂长”的杭州国药二厂厂长冯根生。

    还有当众在石家庄造纸厂大门口贴出了一张“公开信”,信中说如果让他来当厂长,年利润要完成七十一万元,职工收入也要增加的马胜利。

    事实上,日后很多名扬一时的公司均是诞生在这一年。

    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等人都是在这一年起步的。

    以至于后来,人们将1984年奉为我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但也必须要承认,由于参与者的增多,政策的放开,新形势变得复杂了,经济浪潮变得更加湍急了。

    就像河水流到了一个坡度更陡峭,水下有礁石的地域。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这种强度,成功躲避开危险,可以继续随着奔流的浪涛起伏前行的。

    像前一段时间,还是改革风潮的领军人物步鑫生,就是在这个时期“折戟沉沙”的。

    敢情自打步鑫生年初获得上级的肯定之后,全国再次掀起了对他报道的狂潮。

    不但他个人彻底奠定了“改革明星”的地位,海盐武原镇也成了全国企业改革的朝圣地。

    从此,全国各地就不断有人登门来考察学习。

    像浙江“万向钱潮”的创始人鲁冠球,当时就专程带着人去海盐参观。

    没想到等着想见步鑫生的人太多了,步鑫生的厂门口每一天都是停满了车。

    要不是遇到两个浙江记者帮忙引荐,鲁冠球差点失望而归。

    再加上步鑫生这个人也确实很会说。

    什么“能上能下”啊,“打破铁饭碗”啊,当年很多很流行语都出自他之口。

    于是每个人回去之后都会继续帮步鑫生传播名声,这样就导致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

    实际上整个1984年,除了在厂里接待采访参观,步鑫生就是应各地邀请,到各行各业去做改革报告。

    甚至在两会期间,他还被特别安排在人民大会堂做了大会发言。

    可谓风头一时无两。

    只是这种政治生活春风得意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那就是步鑫生的内心不可避免的飘了,个人膨胀了。

    同时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忙于改革的研究和对改革的探讨方面。

    再没有什么精力和时间再放在厂子的管理上。

    于是盲目自大的情绪,与渐渐脱离实际的想当然,很快促使他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

    那就是他决定找银行贷款,将衬衫、西装、领带、印染成龙配套,干成全国最大的西装企业。

    目标是远大的,只可惜步鑫生发现“西装热”的现象时,已经算是后知后觉了。

    而他妄图一口吃个胖子,所规划的六千平米的西装大厦,建设工期又过长。

    甚至因为他的名气,无论是上面还是下面,根本听不到任何一个质疑的声音。

    这样真等到车间落成,机器可以开工时,连乡下的农民都穿着西装下地干活了。

    可想而知,产品的实际销量会怎样。

    完全可以说,几乎从一开始,这个耗资巨大的投资项目就注定要饮恨收场。

    也正是这次决策的失败,一下子把步鑫生从事业的顶峰拉了下来。

    几年后他就被上级免职,成为了被改革大潮淹没的一个符号。

    就连海盐衬衫厂也因此背负上了重大的负债,再也没有缓过气儿来。

    而这件事悲哀的地方恰恰在于,没有人知道,如果没有这么高的荣誉和名声,步鑫生是否会成为一个更了不起的人物,他能否真的把海盐衬衫厂带到世界的范畴。

    同时,这件事还让大家突然醒悟过来。

    明白了企业家是个很特殊的偶像,也是个很功利的一个职业,因为他们只以成败论英雄。

    企业好的时候你是偶像,但你企业一旦不好,你所有偶像的意义全部会被颠覆掉。

    说起来巧合的是,步鑫生所犯下的错误,几乎全都是洪衍武曾经郑重提醒过杨厂长,要极力避免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杨厂长虽然个人能力有些不足,算不上什么具有魄力的开拓型领导。

    甚至还有点官老爷好面子,爱讲大道理的毛病。

    但反过来也正是这些缺陷,才使得他在工作里加倍的小心翼翼,谨慎的对待每个重要的决定,唯恐走错一步给公家造成损失。

    所以他才能从善如流地听从洪衍武的建议,从而避免了步鑫生所遭遇的这些“暗礁”。

    这还真的不能不说,是他个人的一种幸运,也是“北极熊”全体职工的一种幸运。

    当然,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其实大多数能冒头的人,都不是怂人。

    即使是所谓的“幸运”,也必然需要个人拥有一定的素质和操守,才能得到、守住。

    就比如杨厂长也具有一片公心的优点。

    他不但严于律己,很能正确对待手里的权力。

    而且还是个务实的人,能够酌情变通,并不是完全死心眼的人。

    这也不是一般领导干部所能及的。

    有意思的是,如果说到和杨厂长处境比较相似的人,具备同样福份的人,其实还有一个。

    那就是洪衍武的表哥,身在龙口村的兆庆。

    他们村办工艺品厂之所以能创办,当然也是靠了洪衍武给予帮助和指点。

    而他身上的优点,却显然比杨厂长要多出不少。

    或许真是和洪家沾亲,首先兆庆和洪衍武在基因方面就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他也同样生了个精明透顶的脑瓜。

    要不他怎么能做第一个进京卖鸡蛋的人呢?也是第一个靠鹌鹑发财的?

    其次是兆庆有个好父亲。

    允泰经历过人世沧桑,肚里又全是好东西。

    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自然从下就在兆庆身上下功夫。

    知识还是其次的,关键是为人处世的哲学,还有对政治的理解。

    这就让兆庆的心胸眼界,对人性和世界认知都非同凡响。

    而且最关键的是,兆庆不亏是曾经考上大学的人,他自己特别好学。

    除了看过的书多,他特别愿意跟长者讨教,和比自己强的人切磋。

    别的不说,每次进京他就最愿意跟洪家上上下下聊天。

    特别是洪禄承和洪衍武,跟他们一聊起来就忘了时间,忘了吃饭。

    哪怕是在龙口村,当上这个厂长以后,他也经常打电话跟洪衍武讨论问题。

    而且他还有一个很好的日常习惯。

    就是每天早晨六点三十分准时收听广播新闻,晚七点定期收看《新闻联播》。

    此外他给图书室订阅的报纸,也是他饭后必不可少的阅读消遣。

    正是通过这些种种信息来源,他始终保持着对外界变化的敏锐。

    这就彻底打破了他身居山村的局限,甚至拥有了自己对商业经营的领悟。

    因此实际上,哪怕厂子上了正规之后,洪衍武几乎没为村办厂再上过心。

    兆庆凭自己,也一样把厂子管理的井井有条,红红火火。

    他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既懂经济,又懂政治。

    这不,这两年在厂子里他严抓质量,同时培训人手,还买了汽车。

    这就让供给京城的货源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

    收入当然也是同步增长。

    要说到具体的实惠,龙口村不但早成了“三转一响”彻底齐备的村庄。

    而且还成了房山第一个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的村庄。

    尽管大部分是黑白的,没法跟“华西村”全体都是“彩电”比。

    但在京郊也是首屈一指,很了不得了。

    连带着本村的年轻人们说亲都容易了。

    现在谁家不是可着自己心意的挑对象?

    这些能说不是兆庆的功劳?

    官面儿上也一样。

    兆庆子从开始带领村民致富的那一天起,他就高举“集体主义”的旗帜,目标便是共同富裕。

    而且通过分配制度的巧妙设计,保证村里既没有贫困户,也没有亿万富翁。

    既不拉仇恨,也不扩大贫富悬殊,简直没有比这个更符合当下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了。

    直至今日,他打着“搞两条腿走路”的幌子,靠雇来的人增加农业和手工业力量。

    龙口村不但有了十里八乡最有名、最赚钱的乡镇企业,也完全实现了粮食产量自给自足。

    而且还捎带手帮助周边村子不少人脱了贫。

    这怎么能不让县里的林书记时常把龙口村挂在嘴边,引以为豪的捧为掌上明珠呢?

    所以哪怕需要面对和步鑫生比较类似的处境,可就凭兆庆的个人素质和这份聪明劲儿,也足以应对的很好了。